​文物背后的故事:唐三彩釉陶三足炉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2020-10-29 22:07:53

为丰富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济南市博物馆在展示本馆精品展览、线上展馆、3D文物、文物动漫片等数字资源的基础上,陆续推出“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满足公众足不出户在线参观的需求。

今天,济南市博物馆讲解员为您讲述馆藏文物“唐三彩釉陶三足炉”。

 

第十三期:唐三彩釉陶三足炉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产生于这一时期。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在唐代以前的北朝时期,曾出现过黄绿彩陶器而被视为唐三彩的前身,然而它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彩。唐三彩虽是陶器,但与一般低温的釉陶不同,它的胎体用白色粘土制成,在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主要是用氧化铜烧成绿色,用氧化铁烧成黄褐色,用氧化钴烧成蓝色,并用铅作釉的溶剂,经过熔烧,利用铅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烧成浅黄,赭黄、翠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唐三彩多做为明器,用于随葬,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在唐代的盛行并予以大量制作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唐代在贞观之治以后,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艺术昌盛。国势的强大促使了各方面的发展,陶瓷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而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导致了唐代统治阶级生活走向奢侈和豪华。这种追求奢华讲究排场的生活方式,集中反映于等级森严的典章制度在殉葬品的使用方面,尤其是唐三彩陶器方面。在唐代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厚葬之风,上自王室成员,下至士大夫阶级乃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陶器陪葬,厚葬之风使唐三彩的烧造数量及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大大刺激了唐三彩陶器的生产。对外贸易的发达,使唐三彩陶器有了十分广阔的海外市场。至公元9世纪,唐三彩陶器开始向外输出,由于政治、经济的发达,致使各国商贾有的远涉重洋,有的沿“丝绸之路”来到长安、洛阳和扬州等地,把包括唐三彩在内的商品运回自己国家。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济南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唐三彩釉陶三足炉,高13厘米,口径11.6厘米,腹围55.4厘米。唇口外侈,短颈,圆鼓腹,三形足。胎质粗,米黄色。施三彩釉,口部施黄釉,炉身及足部施黄、绿、白釉,施釉未到底,有垂釉。肩部堆贴四花,贴塑别致、色彩艳丽,为国家一级文物。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再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先是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烧制,其烧成温度为850-950℃。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与唐代艺术的丰满的特征是一致的。唐三彩的造型大致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生活用器,有瓶、壶、罐、钵、杯、盘、碗、烛台等十余种,而每一种又有许多式样,如瓶就有双龙耳瓶、花口瓶、细颈瓶等多种;一类是俑,人物有贵妇俑,男女侍俑、文官俑,武士俑等,动物有马、驴、骆驼、猪、羊、禽有鸡,鸭等;再一类是居室用具的各种模型,常见的有亭台楼阁,又有花园中堆砌的假山和水榭,各种房屋、仓库等等,凡死者生时所享用的物品无不具备。唐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女俑则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唐三彩称誉古今,驰名中外,是因它继承了历代工艺品的优良传统,吸收了绘画、石刻、雕塑等艺术的优点,广泛采用了印花、堆贴、刻划等形式的装饰图案,汇成了一种新奇的民族工艺,创立了唐代塑陶艺术的独特风格。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落,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至此,想必您对这件文物有了一定了解,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希望您有机会到济南市博物馆来一睹这件珍贵文物的风采。

谢谢您的收听。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