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 我的乡村教师生涯》赵德发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品简介
记录了新中国青年乡村教师工作心路历程,文字内容朴素、真实、发人深思。
作者简介
赵德发,1955年生,山东省莒南县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人类世》以及长篇纪实文学《白老虎》等,出版有12卷《赵德发文集》。
引 子
我认为,人有两次诞生。第一次,是生理学意义上的;第二次,是社会学意义上的。
人类文明的推进,依靠文化的历代积累,知识的薪火相传。一个没受过学校教育的人,是很难适应社会的,尤其是在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与明天。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是人所必经的第二个母体;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踏出学校步入社会,则为人的第二次诞生。这个过程,正所谓“呱呱之子,各识其亲;譊譊之学,各习其师”。
在人的第二次诞生中,教师应是“子宫”组织上的一个个细胞。他们应以充足的营养、充沛的活力,呵护学生,助其成长。然而,我回想1970年代担任乡村教师的经历,不禁羞愧莫名,冷汗涔涔……
一、识仨教俩
前几年我尚未退休,几次填写电子版干部履历表,都会受到警告。在“参加工作时间”一栏填上“1970年11月”,表上立即出现一条红线,提示我填写错误。我明白,这样填写有悖常理,意味着我参加工作时才15岁,是个童工;或是我虚增工龄,欺骗组织。警告之下,我哭笑不得,在心里道:我没有欺骗组织,我就是在十五岁那年参加工作。见我坚持不改,电子表无可奈何,只好任由我填完所有项目,指望有关领导用肉眼审查我的对错了。
领导肯定审不出问题。因为我的档案中,所有的履历表上都写得明明白白:赵德发,1970年11月参加工作。
我至今记得那个孟冬之月。在一场比一场更加凛厉的西北风里,我跟着一个叫宋世平的人走村串户,叫卖粉皮粉条。这年春天,宋家沟二村二队办起了粉坊,让宋世平负责。他带领两男一女每天早早上工,将地瓜干磨成糊糊,做成淀粉,再做成粉皮粉条。宋家沟虽然是两千口人的大村庄,但那时消费能力有限,我们要经常推着车子去外村叫卖。
宋世平麻脸,瘸腿,那时有四十多岁。他为人正直,不疼力气,庄稼活儿样样干得漂亮,是我打心眼里敬佩的一个人。他两条腿不一般齐,走路一歪一倒,却照顾我尚未成年,身板不壮,多数时候由他推车,让我背着一根绳子在车前助力。我们爬岭过河,走进一个村庄,宋世平将好腿站直,将坏腿虚挂着,挺起肚子大喊:“换粉条啦!”我站在旁边,也帮腔大叫。刚做这个买卖时,我像新入行的卖春窑姐,羞得张不开口,鼓足勇气喊上一声,脸红到脖子,仿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在做买卖,打算用粉皮粉条换回人家的地瓜干子从中牟利。经过宋世平的教育,我懂得了两点:第一,给生产队增加收入,全队一百八十口人都恣;第二,粉皮粉条是地瓜精华做的,晶晶莹莹,滑滑溜溜,谁吃到口谁恣。既然都恣,咱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于是我就理直气壮地叫卖,大张旗鼓地叫卖。不过,那个年代家家都穷,极少有人舍得拿地瓜干子换,掏钱买的更为稀罕。我们从早到晚要跑好几个村庄,才把买卖做完,而后推着两大筐地瓜干子,疲惫不堪地踏上归程。
回到村里,粉坊的另外二人还在忙活,或者磨地瓜干,让一头老驴拉着石磨转圈儿;或者做粉团,为以后的生产贮备更多的原料。其中一人是我远房堂叔,叫赵洪美,他将我们换来的地瓜干过秤,并清点交给他的现金。我是会计,这时从抽屉里找出账本,将入库的地瓜干和现金记个清楚。
那天傍晚,我记完账回家,正坐在屋里抽烟的父亲瞅我一眼,说:“你去当老师吧。”
“当老师?”我惊呆了。
“嗯,学校要扩班,老师不够。三个村的书记商议了一下,叫你去。”
那时宋家沟分成三个村,我父亲是二村的党支部书记。小学由三个村合办,凡是涉及学校的大事,都由三个村的书记商量决定。
父亲又说:“是金珂两口子提的建议,他们说你头脑聪明,成分也好,还是烈士后代。”
宋金珂是公社中心小学校长,他妻子吴芬在宋家沟小学当教师,与我家是邻居。因为这两口子有文化,我崇拜他们,常去他们家玩。但没想到,他们会推荐我当老师。他们说的成分好,是指我出身于下中农家庭;说我是烈士后代,是指我姥爷是南下干部,建国前牺牲在河南。
我抓挠着头皮说:“我这点文化,怎么能当得了老师?”
父亲说:“反正要比小学生识字多。现在各村都缺老师,都是识仨教俩。”
我明白“识仨教俩”的意思,就是让认识三个字的人去教认识两个字的。但我想到教学的难处,站在那里犹犹豫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