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是由中药组成的,但绝不是简单的药物拼凑或堆砌。方剂的疗效之所以优于单味中药,就在于组成方剂的药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配伍关系,而药物的气与味则是影响配伍关系的重要因素。日前,省中医博士生导师张伟解读了中药的气与味。
四气理论
“四气”即指中药本身具有的寒、热、温、凉4种性质,亦称四性,此外还有平性的药物。
其中寒性与凉性,热性与温性,性质相同,程度上有差异。因此,凉又属于“寒”的范畴,温归属于“热”的范畴。按其阴阳属性分:温热药物属阳,寒凉药物属阴。四气的功效:温热药物能够改善或消除寒证;寒凉药物能够改善或消除热证。根据药物的寒热温凉可以指导配伍用药。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热因热用,寒因寒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药比较简单。如果病情寒热错杂,则需寒热药物共用配伍组方。
五味理论
“五味”即指药物所含的辛、甘、苦、酸、咸5种不同的味,另外还有淡、涩两种味,分属于甘、酸范畴。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后来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五味是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在《内经》中对五味的阴阳属性、五行归类、与五脏的关系、五味的作用、五味之宜忌进行了论述,为组方用药提供依据。如根据五脏对五味的所欲、所恶,《内经》创立了“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四气与五味理论的结合
在单味药物条件下,由于每一味药都具有各自的气和味,故有气同而味异,气异而味同之分。
即同性的药物各有五味的差异,例如同一温性药,有辛温、酸温、甘温、苦温、咸温的不同;同味的药物亦各有四气的不同。例如同一种辛味药,有辛寒、辛凉、辛温、辛热、辛平的不同。对于一气而兼有两种味以上的,应根据某种药味的大小而分清其主、次作用。此外,性味相同的药物之间,要同中求异。若干味药物之间四气与五味的配伍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以适应临床上的各种不同需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即根据中药气味相合理论指导六气为病治疗的配伍组方。
在临床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需要药物的气味配伍,后世称之为“气味相合”。在方剂条件下,不同气味的药物之间相互配伍,一种中药什么气或味被利用了,什么气或味被抵消了,不同气味的药物配伍产生什么新的功效,气味之间的配伍规律是什么,整体所呈现出的气味特点等,都是值得考量的。气味理论提供了一个认识中药、方剂配伍的角度。